(资料图片)
作者:刘志彪(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针对当前的逆全球化态势强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这提出了要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统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发展关系的重要命题。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按照发达国家利益和价值观进行重组。中国必须长期面对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打压以及跨国企业选择“China+1”战略的竞争挑战。总体来看,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态势,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将极大地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
一是在全球产业链的形态上,将会呈现为纵向缩短的趋势,企业组织由跨越全球各国的纵向非一体化状态,向邻近国家的纵向非一体化状态变化。其中地缘政治、技术变化是导致其变化的主因。后者如3D打印等新的制造技术,将使生产与消费的枢纽更靠近本国。这对中国来说,将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或外资区域化再配置的竞争。
二是在空间上,全球产业链的地理重组将呈现为区域化集聚的态势,从而过去中间投入品供应商(国际代工者)竞争“链主”订单和技术的全球竞争方式,将让位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以及全球产业链集群之间的竞争。这对中国企业过去长期习惯的国际代工模式提出新挑战,首先是要求我们的产业政策支持有优势的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利用国内强大市场去塑造全球产业链集群。
三是全球产业链数字化重组的趋势,将使全球产业链中的信息传递更加透明,信息传输效率提升,由此将极大地缓解产业链上的“长鞭效应”,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中国企业应及早做好准备抓住这个机遇,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改造,增强企业在链条竞争中的对抗能力。
四是全球产业链绿色化重组的趋势,通过碳边境调节税等手段,促使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国必须大力发展和利用新能源产业,如果继续过去的传统能源消耗方式,那么企业的产品将在国际竞争中丧失成本优势。
五是全球产业链按价值观主导重组的趋势,将有可能在一些重要的产业方面出现排挤中国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效应,由此不仅需要防止中国参与的全球价值链被解构、脱钩和边缘化,更要警惕全球价值链可能演化为平行化的东西两大集团竞争的倾向。
中国过去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坚定提倡者、支持者、维护者和一定程度上的领导者。我们不能简单地追求绝对的安全,而要在发展中求动态的安全,否则我们的发展将会出现自我设限的不良后果。
由此,我国应该重新思考和设计新的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政策。如我们要实施有规则、规制的主动开放战略,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垂直专业化联系,同时,也要在不断开放中主动塑造和拉长国内价值链,让一些产业循环留在国内进行,增强自主可控的能力。从技术供给看,要善于利用外国资源进行创新,尤其是一方面要以内需集聚国内外资源,吸引外国资源到国内来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也要用内需诱导和拉动创新活动,为国内企业创新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商业运用场景和试错的机会,推出更多的自主可控的高新技术。从力量均衡看,要加快培育产业的反制能力,从过去的“扬长避短”转变为“扬长补短”,既要在长板产业方面形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反击把具有公共品属性的产业链作为政治武器的某些国家政府的行为,又要缓解产业瓶颈被“卡脖子”的风险。从技术安全和维护看,要全面推进中国企业国际专利的战略布局,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等等。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