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李娟(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教育是民生大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幼小衔接”又一次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话题之一。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各方通力合作,帮助儿童做好充分准备,并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两方面内容。幼小衔接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从2012年教育部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始,分别于2016年、2019年、2022年以“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向社会公众宣传学前教育。我国的幼小衔接教育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历程,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就强调“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规范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衔接要点及工作重难点,要求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坚持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教育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背景下,基于对“儿童为本”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审视和思考幼小衔接。
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规律。虽然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儿童的年龄只差了几个月,却有着相当大的变化,儿童不仅面临着角色身份、作息制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规则要求、人际关系等的变化,还面临着成年人悄然升高的学业期望和前所未有的考试压力。环境虽然变化,但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不可能在跨越学段的那一刻突然转变,这决定了儿童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前后两个学段年龄心理特征并存,融合交叉,逐渐转变的过渡期。因此,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衔接,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切不可抢跑式超前学习,短时间大量灌输小学知识,机械训练,过早消耗尽儿童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从人的持续发展的一生来看,幼小衔接应该是一个跨越相当时长的连续过程。从幼儿园的角度来看,幼小衔接工作应该贯穿于幼儿在园三年的全过程,而非仅仅着眼于幼儿园大班甚至大班最后一个学期,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应参照小学学段的教育内容及特点,采取适宜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协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注重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在幼儿积累有效经验过程中的价值,逐步实现入学准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小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尊重小学低段儿童的学习特点,预先评估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低段课程,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适度调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画书、玩具和操作材料,在学段衔接过程中注重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学习设计,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坚持儿童为本,着眼儿童所需关键素质的均衡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的儿童对未知的小学生活感到莫名担忧,这些担忧并不仅仅针对学习任务本身,他们还在意上小学之后能否结交到新的朋友、小学老师的态度、新学校的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切不可只着眼于知识技能的衔接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研究证明,在情感和态度上准备得越充分的儿童,在学校越少出现行为问题,他们具备更强的学习动机,也更容易在短期和长期的学业上获得成功。稳健的心理起点,积极乐观自信的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是儿童获得正向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掌控感的重要基石,很难想象一个在成人帮助下做了各种知识技能上的入学准备,却缺乏对小学生活归属感和掌控感的儿童,能够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
坚持儿童为本,正视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地位。儿童固然幼小,但他们是积极的行动者,是自身价值感的缔造者。长久以来,“幼小衔接”的话语权虽被成人所掌控,但儿童并非完全的被支配者,他们有权就与自己相关的事件发表看法,他们的意见理应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事实上,亲自走过幼小衔接这段路的儿童才是幼小衔接真正的主体,成人所做的一切均是围绕儿童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和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来展开的,儿童的经验和感受、困扰和顾虑都会直接影响幼小衔接的质量。“幼儿园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了,我想学一点更难的内容,数数、认字之类的。”幼儿园小朋友如是说。他们会流露出对新知识的渴望,也会发出“小学里陌生的大孩子是否会欺负我”的担忧。因此,对于这些幼小衔接的亲身经历者,我们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儿童更多的话语权。
坚持儿童为本,构建科学有效衔接的教育生态。儿童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这个系统中各个核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小衔接的质量,这些核心要素包含了儿童自身、家庭、幼儿园和小学等。
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的双向奔赴,也需要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不断加深对儿童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塑造理性的教育心态,控制过度越位干预的冲动,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着眼于儿童的长久发展,协助儿童书写健康美好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幼儿园和小学要坚持双向衔接的基本原则。从幼儿园小班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逐步具备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等基本素质。同时,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幼儿园应根据其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规则意识、专注坚持、自我调控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应树立向下衔接的意识,转变单纯要求儿童被动适应小学模式的观念和做法,主动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特点,采用“绘画访谈法”等适合儿童的方式积极倾听他们的内心需要,主动减缓衔接坡度,对小学低段的课程教学方式及管理方式加以适当调整,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创设富有支持性的小学环境,最大限度消除入学儿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协助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到小学生活中去。
优质的幼小衔接会对儿童的后续发展产生积极且持续的影响,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更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坚持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正视儿童在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将儿童的身心特征、发展需求和长远发展放在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位置,家庭、幼儿园、小学、社会、政策制定者等利益相关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本文系山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一般课题《幼儿园生成课程的优化及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XQJY061。】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