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文虎(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近年来,随着虚拟数字人的兴起,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传播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不少国风虚拟数字人被赋予了古典文化特质,在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方言等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时代传播中国古典美学的虚拟化身。
(相关资料图)
将传统美学特质与智能技术相结合
所谓虚拟数字人,是通过智能技术在数字化空间实现人机交互的拟人化形象。伴随着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虚拟数字人迅速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焦点与投资热点。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虚拟数字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为1866.1亿元,预计2025年可能高达6402.7亿元,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从当前国内虚拟数字人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娱乐功能、社交功能和服务功能是AI技术发展的重心。但需要指出的是,虚拟数字人的文化属性也逐渐得到了相关研发机构和资本市场的重视。随着近年来国潮风的兴起,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虚拟数字人开始涌现,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传统戏曲领域,“翎”作为超写实虚拟数字人,其外貌造型带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质,其声音来自京剧梅派传人,“她”曾在央视国风少年创演节目中表演京剧梅派经典《天女散花》的片段,获得众多粉丝的点赞。在方言领域,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开发的古风孪生虚拟数字人“雨笙”在方言保护公益短片《姑苏琐记·天仙子》中展现了AI版的“吴侬软语”。此外,由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国风虚拟数字人“艾灵”不仅能写藏头诗,演唱古风歌曲,还能模仿颜真卿、柳宗元等古代书法名家的字体风格,在未来还有可能学习传统戏曲和各种方言,可谓一名通晓诗词歌赋的全能型文化传播使者。
毋庸置疑,无论是外在造型抑或内在神韵,现有的国产虚拟数字人已逐渐摆脱了对欧美风、日韩风的简单模仿,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特质与智能技术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
促进中国古典美学传播的文创化与国际化
在智能传播时代,虚拟数字人的兴起对激发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智能技术的审美形态的转型强调通过人机互动促进古典美学传播,让更广泛的年轻群体和海外受众切实体验到中国古典美学的价值与魅力。具体来看,当前虚拟数字人在中国古典美学领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文创化与国际化两大趋势。
第一,中国古典美学传播趋向文创化。中国古典美学蕴含的丰富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无尽的宝藏。打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国风虚拟数字人形象,构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美学符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学精神的同时提升其品牌价值,是实现文创化的重要路径。2022年,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古典美学风格的国风虚拟数字人走进公众视野。浙江卫视推出了宋韵文化的传播者——虚拟数字人“谷小雨”。“谷小雨”曾在电视节目中与真人同台诵读宋词,并与歌手跨次元演唱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该演唱视频播放量突破一千万次,迅速成为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同样是以宋文化为背景,传说中苏东坡伶牙俐齿的妹妹苏小妹也被打造成了能歌善舞的国风虚拟数字人。虚拟数字人“苏小妹”的外形、头饰和服装都以宋代美学风格为基础,显得既内敛又典雅,深受年轻受众的喜爱。“苏小妹”曾参演2022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在跨次元实境舞台秀《星河入梦》中与真人演员同台“舞剑”,很快引发热议。此外,带有鲜明四川地域文化特质的“苏小妹”还被特聘为眉山“数字代言人”和“宋文化推荐官”。眉山是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宋代著名文人的故乡,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底蕴。苏小妹早就与眉山结下浓厚的文化情缘,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在剧目《眉山秀》里就刻画了一位聪慧无比、才气夺人而且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苏小妹形象。无疑,作为承载宋代美学的虚拟形象,虚拟数字人“苏小妹”将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及眉山文旅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中国古典美学传播走向国际化。要让海外受众认同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价值,就需要先普及基础性的古典文化知识。在2021年“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虚拟数字人推广宣传片中,知识类虚拟数字人“梅涩甜”成为推广大使,吸引了众多海外观众围观。“梅涩甜”被称为第一个由作家所孵化的虚拟数字人,其人设均由专业作家把关。“梅涩甜”曾主持《梅得说》读书系列,“她”擅长通过幽默的口吻向大众传递具有含金量的“硬知识”。在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的推广视频中,“梅涩甜”用风趣的表达方式讲解了“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展现出了汉字之美。
更进一步来看,中国古典美学的对外传播不能停留在认知层面,而要切切实实让海外受众真正体验到中国古典美学的鲜活感。因此,打造既具有民族美学特质又能够被海外受众广泛接受的虚拟数字人就显得非常重要。2022年,以敦煌壁画飞天为原型设计的虚拟数字人“天妤”得到海内外受众的热捧。在系列短片中,“她”展现了凤凰妆、琵琶、巾舞等凸显传统美学风格的主题内容,引发了不少外国网友的浓厚兴趣,迅速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传播使者。从外在造型来看,“天妤”的服饰、发型、发饰多依托敦煌石窟中的文物,整体上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端庄华美的敦煌艺术风格。除了在设计上汲取传统的敦煌美学特质外,设计者还试图将其与多元化的现代时尚风潮相融合,从而营造出一种跨越古今的美学意境。“天妤”作为首个在海外走红的超写实国风虚拟数字人,得到了新华网、《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的一致好评,可视为一个成功采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来呈现传统美学理念的典型。
在国际传播领域,创新表达方式对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鲜活、立体的虚拟数字人来传达抽象、深邃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利用智能技术向世界传递东方美学的魅力与气度,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亟须解决形象失真与商业气息过重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虚拟数字人若要真正成为传播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载体,尚有不少值得提升和完善之处。
首先,在技术应用层面,虚拟数字人存在失真这一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与普通的动漫人物不同,虚拟数字人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逼真感”。“逼真感”较高的虚拟数字人往往能与用户形成强有力的情感连接。不过,当前不少虚拟数字人在造型、动作、表达等方面屡屡出现失真现象,成为设计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技术硬伤。例如,被热捧的国风虚拟数字人“翎”就曾被网友批评“面部僵硬”,而知识类虚拟数字人“梅涩甜”也被揶揄“塑胶感严重”。根据日本科学家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论,若虚拟数字人与真人的“拟真度”达到一个特定的临界点,那么哪怕微小的不自然或不真实感都很容易给受众造成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必须弥补人机智能交互技术的不足,赋予虚拟数字人更贴合人性的情感特质,强化受众对虚拟数字人的信任感,这样才能真正使虚拟数字人成为具有共情力的文化传播使者。
其次,在传播策略层面,商业与文化之间存在失衡。从企业的立场来看,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成本较大,制作周期较长,因而快速使虚拟数字人实现商业变现成为其首要目标。然而,在短期内过度凸显虚拟数字人的商业属性必然会削弱其文化属性,且不利于虚拟数字人的长远发展。2021年端午节期间,国风虚拟数字人“翎”在小红书平台首次带货口红,不料却遭遇“翻车”。不少网友质疑,“翎”作为虚拟数字人,如何判断口红的干湿度?实际上,“翎”在2020年刚出道时,其人设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她”通过京剧、书法、太极拳等形式呈现古朴典雅的东方美学特质,深受网民的喜爱。不过,随着“翎”的走红,各大品牌纷纷向其伸出橄榄枝。但商业气息过重、定位不够准确等因素,导致其声誉受到一些负面影响。由此看来,如果虚拟数字人只是将国风作为广告宣传的噱头,缺乏能有效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实质性内容作为立足点,那么再华丽的虚拟数字人也很容易遭遇“人设崩塌”。
从技术的演化趋势来看,虚拟数字人势必会成为传播中国古典美学的新载体,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演进道路上难免会有曲折。在“元宇宙+国潮”的传播语境下,更多国风虚拟数字人将不断涌现。例如,中华书局推出“苏东坡3D写实数字人”项目,新华网推出“中华文化推荐官”虚拟数字人“筱竹”,思库传播发布“国风文化发现者”虚拟数字人“灵夕”。诸如此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虚拟数字人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它们的发展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播,让更多海内外受众领略中国古典美学的价值与魅力。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