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伟(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等一系列数字化发展目标,加强数字人文建设是实现这一系列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科学的迅猛发展,其研究成果渗透到了传统的人文学科之中,并为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种改变冲击着传统人文研究的方式和维度,也冲击着传统人文精神的视野和语境,最终使信息技术与人文研究逐渐融合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数字人文已应用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其中历史学研究集中于借助GIS技术进行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静态及动态的可视化展示研究;考古学方面聚焦于图像分析、色彩还原和数字重建;语言学体现为计算语言学的发展。随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步伐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研究深度融合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总体上,国内数字人文的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一是缺乏数字人文理论的有效支撑和指导;二是大部分项目还停留在传统文本的数字化、数字作品的保存、简单分析与展示层面;三是数字人文研究的专业性人才缺口较大。据此,我们提出未来数字人文建设的三条路径。
建立工程化思维建设模式
所谓的“工程化”是指“将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单个系统或功能部件,按照一定的规范,组合成一个模块鲜明、系统性强的整体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流程规范化、器件标准化、功能模块化、技术先进化、方案最优化、系统集成化等方面”。数字人文建设是一个涉及跨学科资源平台系统、技术保障系统、应用输出系统、人才团队系统等的系统工程,既然是系统工程,就要有工程化思维,就要考虑工程性设计、施工、操作、运行、管理等问题,将这些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和规范,整合、优化、集成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目标要求的大系统。推进数字人文理论体系的建立,科学规划数字人文设计发展;规范数字计算应用于不同学科的层次,使人文学科的数字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形成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保障数字人文建设平稳运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数字人文建设的工程化,最为重要的是用工程化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工程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工程设计、研究与建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它以集成构建性为根本特征。贯彻工程思维,首先要将实现相关工程的要素全部进行分析定性,然后根据有效运作的原理以结构化的方式逐步整合集成,最后构建出一个可供实践使用的具有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程序化特征的产品。凡是不以具体产品为导向的思维,都不是工程思维。这里的“具体产品”对于数字人文建设来说可以是物质实体,如各类资源应用平台;也可以是可程序化操作的知识产品,如应用技术标准、可视化展示产品、知识图谱等智慧化资源。
工程思维还特别重视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在构建和使用过程中不断迭代,使产品越来越适用目标、便于使用,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数字人文建设应以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尤其是一系列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为目标,注重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数字化建设阶段性总结中提取效果反馈,据此调整数字人文建设的规划设计,以促进国家数字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形成一种生态性互动机制。
加强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数字人文是信息技术与人文研究逐渐融合的结果,从融合的广度来看,目前国内数字信息技术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相融合的研究较多;从融合的深度来看,数字技术与以上学科的融合基本限于传统文本的数字化、数字作品的保存以及简单分析与展示层面。因此,当下的数字人文建设,无论是融合的广度还是深度都需加强。
一方面,应立足国家发展对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语音识别、5G技术、虚拟现实、区块链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情报学等人文社科领域,提升数字经济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新形势下社会环境变化对不同学科产生的影响,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相融合,以满足传统人文学科自身创新发展需求。如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教学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线上教学成为疫情下的主要教学形式,客观教育环境与主观教育主体都需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为教育赋能。
从融合的深度层面来看,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加强数字人文的平台建设,比如降低技术门槛,重视数字人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类有用的数据库和数字人文工具聚合在一起,形成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其次,应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深化与传统学科的融合模式,比如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语言学融合衍生出了语音识别及语音合成的系列产品,当下的关键问题则是高级别的自然语言处理问题,如何让机器理解言语行为的言后之意、如何让机器识别语义时进行语境分析,这些将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的深度融合。
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
借鉴国外数字人文建设经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数字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前国内已成立了一批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吸纳了一定数量的跨学科人才作为主力军,但这些跨学科人才以技术人才为主,技术仍是当前人文学科人才进行数字人文研究的屏障;同时与国外相比,国内目前开设数字人文专业的高校数量不多,而且少有高校设置数字人文的相关课程,数字人文建设的后劲不足。因此,一方面应重视吸纳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进入数字人文的研究中来,在降低技术门槛的同时,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应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应鼓励有办学条件的高校增设数字人文专业,培养数字人文专业性人才;并鼓励有相关师资的高校开设数字人文相关课程,尤其是面向人文学科的通识课程,提高人文学科专业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综上,新形势下的数字人文建设以服务国家大政方针为目标,立足现有发展基础,运用工程化思维对系统进行整合并合理规划;促进信息技术与更广泛的人文学科相融合,并加强在已有研究领域的深度融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数字人文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